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合景娱乐主管 > 新闻动态 > 1970年刘伯承定居南京,许世友发现一事后叮嘱肖永银:你常去看看
1970年刘伯承定居南京,许世友发现一事后叮嘱肖永银:你常去看看
2025-02-04 16:15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
1970年,在南京的一个傍晚,开国上将、那时候南京军区的头儿许世友,干完手头的工作后,火急火燎地就往中山陵5号院赶。

他手里提着个饭盒子,里头装了几样镇江特色小菜,打算去看望自己以前的老领导,那位因为某些原因“只能”住在这里的开国大将刘伯承。

一进门,他就瞧见刘伯承愣在窗边,屋里黑洞洞的,连灯都没开。刘伯承就一个人静静地盯着窗外发呆。

许世友琢磨着这几天手下们跟他讲的事儿,不由得叹了口气。刘元帅心里头窝着火呢,就算他们平时轮流去劝,也没能让他的脸上露出点笑容。

这样持续下去真不是个事儿,他突然脑子一转,记起了一件事情,感觉只有当那个人来的时候,刘帅才会愿意多聊几句,而且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。

他立刻把那个人叫过来,很认真地对他说:

你得常来瞅瞅刘帅,他现在特别愿意跟你聊天,你得尽量多陪陪他。

刘伯承晚年有个常让他乐呵呵的人,这人不是别人,正是他以前的手下,也是开国少将肖永银。

【参谋长和老元帅的南京时光】

肖永银一听许世友这话,心里头五味杂陈,赶紧回道:

行嘞行嘞,我肯定多去几趟。

肖永银回想起好几个月前的某个晚上,他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从梦乡里拽了出来。一看,是上级许世友打来的。电话里,许世友就说了几句简短的话:

刘将军打算去火车站,你赶紧去接他一下。

肖永银一刻也不敢停留,立马开车直奔南京火车站。到了那儿,他从旁人口中得知了老上司刘伯承的一些往事。

刘伯承昨晚在济南的老宅子里睡得正香,可没想到这乱世的风气还是找上了门。大半夜的,一帮子心怀不轨的人悄悄摸到刘伯承家,打算给他点“颜色”瞧瞧。

78岁的刘伯承,耳朵已经不太好使了,差不多跟聋了没啥区别,外面的吵闹声、喊杀声,他是一点都听不见,还在那儿呼呼地睡着大觉。

警卫员实在是没辙了,干脆就把刘帅从被窝里拽了出来,往肩上一扛,撒腿就跑,跟绑人似的。他们就这么急匆匆地,带着刘伯承一路奔火车站,连夜往南京赶,去找许世友。

刘伯承一辈子都在战场上闯荡,可这回却不得不火急火燎地离开老家,坐上火车赶往南京。到了那边,还得靠以前自己带过的手下帮忙照应,这对于自尊心特别强的他来说,心里头真不是滋味。

肖永银在站台上接到刘伯承时,发现他一脸严肃,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很低沉的气场,刘帅看起来心情不太好。

刘伯承碰到了好久没见的老战友肖永银,但他心里还在为昨晚那事窝火。肖永银一看见他就特别激动,连忙敬礼打招呼。可刘伯承呢,只是轻轻从鼻子里哼了声,“嗯”了一下,算是回应了。

肖永银没太当回事,他赶紧上前搀扶着眼神不太好的刘伯承,一块儿上了车。他在车里这瞅瞅那瞧瞧,给刘伯承找了个最舒服的位置,还特意垫上了靠枕,生怕他坐着不自在。这一路上,他开车那叫一个稳当,小心翼翼生怕有一点颠簸,让刘伯承受罪。

瞅着肖永银那小心谨慎的样子,刘伯承坐上车后好一阵子没吭声,最后终于长长地叹了口气,声音低沉地说:

哎,我现在真的是岁数大了……

他稍微停了停,然后继续道:

到这儿来,真是给你们找了不少事儿。

肖永银一听这话,心里头猛地一揪,眼眶都差点湿了,他赶紧憋着那股想哭的冲动,尽量让声音平稳些,回答说:

刘帅,别这样嘛!以前你咋对我,现在还咋对我,我还是你手下的一个小兵。你这样客气,我反倒浑身不自在,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啊!

刘伯承听完这番真心话,心里舒坦了不少。他瞅瞅身边这位跟了自己打仗几十年,从小兵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参谋长位置的肖永银,慢慢地说:

永银啊,你现在已经当上参谋长了,可得记住别太骄傲急躁。你得学会低调点,别总往前冲,得稳稳当当地做事,这才是正确的路。

肖永银认真听着刘伯承的叮嘱,心里头不由得回想起以前跟刘帅学军事、带队伍打仗的时光,他赶紧点头应承,刘伯承见状,心里这才踏实了。

刘伯承住在南京的中山陵,离老家挺远,家人也都不在身边,心里头难免会觉得孤单。许世友见状,就吩咐手下的将士们,只要军务不太紧张,就多去陪陪他,聊聊天,解解闷。

肖永银牢记刘帅的叮嘱,总是先把自己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,不到许世友那边有安排,他是不会轻易去麻烦刘伯承的。

时间一长,许世友就察觉出刘伯承跟别人相处时,态度挺冷淡的,但只要跟肖永银聊起天来,就显得特别开心。所以,他赶紧跟肖永银说,有空就多来走走,不用每次都等通知。

肖永银心里明白,刘帅对他非常器重,所以他老拿着刘帅喜欢的斑鸠肉去探望他。

而且一直不停地安慰刘伯承,跟他说别惦记南京那边了,他在这儿好好的,有军队和警卫守着呢,还有我们这些老战友陪着解闷,想吃啥都给他准备,刘伯承就在这安心养老吧。

刘伯承心里一直憋着的事儿,终于被肖永银他们给缓解了。有时候,他还会跟肖永银掏心窝子地聊上几句。

有一天,刘伯承忽然对肖永银说:

“一个排长,他到底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呢?”

肖永银那时候压根儿没琢磨出刘伯承提那问题背后的意思,他就老老实实地说:“排长能有多大能耐呢?我想啊,也就只能干好排长自己那份活儿呗。”过了老长一段时间,肖永银才明白过来刘伯承当时那话的真正用意。

那时候情况挺特别,老有些不正之风在故意乱改历史,硬是把错的说成对,对的说成错,那些大战役的功劳都被一些不规矩的人给占了,愣是把一个小排长捧成了“关键先生”。作为这些事情的亲身经历者,刘伯承看到这些歪门邪道,心里头真是挺不是滋味的。

刘伯承之所以肯跟肖永银聊这些,就是因为他把肖永银当成了亲兄弟,看作是自己人,才愿意掏心窝子说话。

肖永银明白了刘帅的心意后,心里特别暖和,于是他常去找刘帅聊天。他们聊这聊那,啥都谈,还一块回忆起了过去的那些日子。通过这些回忆,大家也都明白了,为啥刘伯承对肖永银那么放心。

【“乞丐”和司令的战时岁月】

聊到刘伯承和肖永银头一回见面,那场面可真不咋“光鲜”。不是说刘伯承司令员那时候不威风,威风得很呢,问题出在20岁的肖永银身上。刘伯承头一回瞅见肖永银,肖永银那模样,简直就像是个沿街要饭的“叫花子”。

肖永银头发乱得像鸡窝,满脸胡茬,脸蛋脏兮兮的,根本认不出原来的模样。他身上那件衣服,简直就是“破布片”的代名词,布条子一条一条地往下掉。脚上的布鞋也早就磨得不像样了,脚趾头直接露在外头。

最吓人的是,他们脸色蜡黄,瘦得皮包骨,身上伤痕累累,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状态极差。

跟肖永银经历差不多的,还有后来也成为开国少将的陈明义。他们俩穿得跟乞丐似的,一看就知道这一路上受了不少苦。

刘伯承瞧着他们俩那个样子,眼眶子一下子就湿润了,心里明白这俩孩子肯定遭了不少罪。

肖永银和陈明义掏出了这次任务要送的信,这信是肖永银负责保护的徐向前总指挥,替西路军给党中央写的报告。

刘伯承紧紧握着他们俩的手说:

能平安回来真的挺不容易的,徐总指挥已经顺利回到陕北那边了。别担心,所有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,你们真的是把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。

肖和陈两人听完这话,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放了下来。肖永银一五一十地说着,刘伯承也就知道了这位优秀小兵的事儿。

肖永银到底经历了啥,怎么会变成了“乞丐”呢?

肖永银1917年来到这个世界,他5岁那年,妈妈就不在了,之后他就一直和爸爸两个人生活在一起,互相依靠。

13岁那年,我爸因为“肃反”运动被冤枉杀了,孤零零的他只好去找河南新县的红四方面军,就当了个小兵。没几年功夫,他就出息了,变成了个有勇有谋的司号长。

但肖永银不仅仅是个管理号兵的角色,他自小便在红军身边长大,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不少军事本领,战斗指挥上特别有一手。1935年那会儿,红四军往川西北挪动根据地,结果川军这国民党旁系部队就跟上了,又是追又是堵的。不少营长、排长接连倒下了,川军一看这机会,赶紧加把劲儿往红军阵地冲。

团里缺人带兵上战场,张昌厚团长正犯难呢,这时候肖永银主动请缨。

肖永银自信满满地保证道:

团长,这任务交给我吧!如果我没能攻下来,就按军法办我,没二话!

张昌厚瞅着肖永银,个子虽小,但心气儿高,那双明晃晃的眼里全是不服输的劲儿。他一狠心,干脆利索地给肖永银拨了两个排的兵力。

肖永银领着这两个排,直接插到了川军的旁边,一通猛冲猛打,把川军的队形给冲乱了。川军根本没想到,被肖永银追得满场跑,结果他们的力量就被这样削弱了不少。

肖永银那股豁出命去的拼劲儿,最终帮他赢得了战斗。他自己也因此受了伤,但这一战,让肖永银的名声大噪。

肖永银因为打仗勇猛,被红四军军长许世友看中了,许世友就让他跟着一起参加了长征。后来,他又加入了西路军,主要负责打扫河西走廊那一带,好让路畅通无阻。

可敌人人多势众,我们这边人少力弱,西路军差点全军覆没。就在这个紧要关头,肖永银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:他得负责护送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安全回到陕北,去向党中央报告那边的情况。

可是战斗局势紧迫,敌军四处围堵追击,结果护送的人马也被打散了。

徐向前为了赶紧把军情告诉上级,就拿了封信给肖永银和陈明义,让他们分开走。这么一来,肖永银和陈明义两个人就踏上了徒步两千里的路,走了整整四个月。他们一路上装成乞丐,还得躲着敌人,好不容易才把信安全送到了刘伯承手里。

刘伯承因为那件事情,对肖永银特别看重。从那以后,肖永银就进了刘伯承的队伍,成了他手下得力的一员大将,两人开始了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战友之情。

抗日战争一打响,肖永银就当上了129师385旅十四团一营的营长,跟着刘伯承学起了怎么在现代战争中出谋划策,没多久,考验就来了。日军跑到宁晋县大杨庄搞扫荡,肖永银二话不说,带着一营的精锐小队就摸上去,打算给他们来个突袭。

他先探查了敌人的动静,接着捡起一根树枝,在地上比划起怎么打仗,胸有成竹地安排兵力。结果,他不仅悄悄地把日军的营地给端了,还顺手牵羊弄回了一门大炮。刘伯承乐坏了,特意对肖永银的一营进行了表彰。

1942年那会儿,肖永银是13团的副团长,他带着手下的人马去救被困在太行山里、联系不上的八路军总部。他们不光把首长们都安全救出来了,还顺道把被困的记者和银行工作人员也给救了出来。这事儿让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领导都夸他们做得好。

因此在1947年,当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推进时,肖永银领导的十八旅作为先锋部队,压力山大,情况危急。刘伯承对肖永银充满了信任,他紧紧地看着肖永银,简短有力地说:“碰到硬仗,谁更勇敢谁就赢。”

肖永银下定决心要拼出一条活路,他果然没让大家失望,硬是闯出了一条十多里长的道路,确保了主力部队顺利渡过汝河,勇往直前地进入大别山。

抗美援朝那会儿,肖永银一看国家有难,立马挺身而出。虽然他没被选去前线,但肖永银不死心,直接找到刘伯承,拼命求他让自己去朝鲜。刘伯承看他这么坚决,就给他批了文件。结果呢,在上甘岭那一仗里,肖永银可真是出了大力,立了大功。

【元帅陨落,将军悲痛追忆余生】

刘伯承老年时,在南京住了阵子,那时候肖永银总是陪在他身边。

风波过后,刘伯承离开了南京,他晚年是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生活的。只要肖永银在南京忙完事情去北京,他就一定会抽空去探望刘伯承。

肖永银眼看着曾经那个意气风发、威风八面的大元帅,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慢慢变老。后来几年,刘伯承大部分时间都躺在病床上。这时,肖永银就会紧紧握着他的手,和他聊些家里的琐事,还有新中国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儿,好让他心里踏实。

去看刘伯承最后一回,肖永银要走的时候,给他认认真真地行了个军礼,心里明白,这辈子也就这么一次机会了。

1986年,刘伯承元帅悄然离世。在北京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,来自全国各个军区的代表都前来吊唁。

在查看名单的过程中,刘伯承的妻子注意到肖永银的名字没在上面,于是她赶紧给肖永银打了个电话。肖永银一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,二话不说就订了机票飞往北京,只为送别刘帅最后一面。

看到刘伯承安详地躺在灵床上,肖永银心里头的悲伤再也憋不住,他大声哭了出来,边哭边喊:“刘帅,我没能早点来啊!”

肖永银后来一直心里惦记着刘伯承,他多次提起,是刘伯承手把手教他指挥作战,给了他无尽的胆量,让他一步步成为现在出色的指挥官。可以说,没有刘伯承的栽培,就没有肖永银的今天。

到了2002年,肖永银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。这位曾经被叫做“小乞丐”的将军,终于能和他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元帅刘伯承相聚了。